第401章 朝中有奸佞
不想错过《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爹,你骗人,上次那人还送我们东西了呢!”小文瑾不服气地说道。
“嘿,这就给你收买了?我看你是太闲了,明天让你娘开始教你认字。”王清晨说道。
小家伙今年已经四岁了,是时候吃学习的苦了。
“啊?那我能和表弟一块进学吗?”小家伙疑惑道,眼中满是期待。
平时王清晨给他灌输多了,读书便能有玩伴,现在看来这家伙是听进去了,竟然没有一点对上学的排斥感。
“这么喜欢进学堂啊?”王清晨有些诧异,他没想到儿子对进学堂如此期待。
“嗯,学堂里好多人和二牛哥他们玩,我喜欢学堂。”小家伙认真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学堂生活的向往。
二牛是村里收养的孩子,也是小家伙诸多玩伴之一。
看来回头得找梁朝问一下弘文馆的事情。
在弘文馆进学的子弟,一般是皇亲国戚,如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宰相等一品官员的子孙,以及部分有特殊资质的宗室子弟。
弘文馆的师资力量肯定是拉满,那里汇聚了天下最优秀的学者,对于资质上佳的子弟来说绝对是天堂。
然而,弊端自然也很明显,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好坏参半,不知儿子能否适应。
而且今年梁寅说不定也要入弘文馆进学,这倒是让王清晨多想了一些。
……
二月,河流完全解冻之后,自洛口港便有百条大船开进洛河之上成为京师一景。
“爹,这船好大啊?”王清晨也是第一次见这么多大船。
“据说工部这几年在落口港造了不少大船,怎么会这么多?这最少也得二十余丈吧!”景阳也震惊不已。
王清晨同样如此,这船在内河之上绝对算是大船,但是在广阔的海洋之上便不算什么,王清晨前世不是没有见过更大的船。
只是,陛下究竟要做什么?
洛河两岸人声鼎沸,欢呼之声不绝于耳。
“爹,你看那条船更大”坐在王清新脖子上的小家伙睁大了眼睛。
“那是龙舟?”放眼望去,那艘船在一众船只中鹤立鸡群,显然是旗舰级别,不过上边的龙纛昭示着其身份之尊贵。
龙舟乃是陛下座舰,如此说来这些船便不是战船了,这些都是护卫舰。
“不是伯父在训练吗?你不知道?”王清晨诧异道。
“我没去过,我一直在营里啊!”景阳目瞪口呆,他也没想到自家老爹竟然帮陛下做这种事。
那么说自家老泰山训练骑兵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水中一支,陆上一支,老皇帝挺会玩啊!
“朝中又该不宁了”王清晨随即说道。
有没有龙舟的区别很大,有龙舟的话所有船都将成为护卫舰,没有龙舟的话,战船仍是战船。
就看陛下能不能扛住压力了。
果不其然,龙舟进入洛河的第二天,御史台便联名上书,要求陛下给予解释,这也是给陛下一个台阶。
毕竟龙舟的作用可太难以捉摸了。
不过奏疏却被陛下留中不发。
这个信号可不太好。
如此,这些御史便彻底坐不住了。
陛下这是一根筋要往昏君的道路上走啊!
往常他们听说港口在训练水师,便没有在意。
没想到陛下竟然暗度陈仓,练的是水师没错,但是练的却是皇家水师,这区别可太大了。
陛下这是有离京的想法啊!这谁担当得起啊?
王清晨坐着看戏,京师一众官员联名上书,请陛下降下龙旗,朝中可谓一时风起。
甚至还有御史打算以死劝谏,只待大朝会开启。
只是陛下的一则诏令却是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朕闻太祖肇基,栉风沐雨,以神武之姿,开万里山河,创大朔基业,迄今已一甲子矣。
六十春秋,日月更迭,赖天地垂佑,祖宗庇荫,群臣戮力,万民同心,四海晏然,百业兴旺,此诚盛世之象也。
今国运昌隆,物阜民丰,朕念天下民,乃太祖所成,膏腴之壤,人文荟萃,风华绝代。
昔太祖挥师南下北征,运筹帷幄,定鼎中原,其功其德,彪炳千秋。
朕欲亲往巡视,缅怀太祖之遗风,观览天下之繁华,赏鉴各省之风俗,体察黎民之疾苦,替太祖见未见之大朔。
此次巡幸,内帑拨银不耗国库,即日筹备,祖祭之后择吉日启程。
朕将沿太祖征战故道,经州过府,遍访城乡。
所到之处,望尔等臣民,各安本业,勿得惊扰。
若有贤才异能之士,怀抱谠言嘉策,欲陈治国安邦之术、利民济世之方者,无论士农工商,皆可诣行在,直言无隐。
朕当虚怀纳谏,择善而从,使忠言得以上达,下情得以畅通。
朕亦命有司,沿途严禁铺张奢靡,一切供顿,务从俭约,不得扰累百姓。
凡地方官吏,当恪尽职守,维护治安,安抚百姓,以彰朝廷恤民之意。
呜呼!太祖之志,朕时刻谨记;万民之盼,朕不敢或忘。
此次南巡,非为游逸,实乃为江山社稷计,为黎民百姓谋。冀望与尔等共襄盛举,再铸大朔之辉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皇帝诏曰”
‘朝中有奸佞’
这是所有臣子的第一反应,陛下说的冠冕堂皇,不过还是想出去玩啊!
不过理由却是正大光明,让他们一时也不知如何拒绝,而且这两年陛下的内帑确实存下了不少银子。
不过不怕死想出名的从来都不缺,次日御史窦荐直言上书
“臣闻圣王治国,以恤民为本,以俭德为基。今览陛下巡视江南之诏,虽怀追慕太祖、广纳谠言之心,然细思其行,恐有未合治国大道之处,故冒死进谏,伏惟圣听。
陛下以建国六十载为由,欲巡江南。然巡幸之举,动辄兴师动众,沿途州县需备舆马、供膳宿、整道路,虽诏令俭约,然地方官吏为博圣心,必层层加码,竭府库之财,征民间之役。
昔炀帝南巡,耗尽国力,致民怨沸腾,今大朔虽承平日久,然北境时有战事,东南水患未绝,府库钱粮正应用于民生凋敝之处,若因巡幸虚耗国力,恐重蹈前朝覆辙,使百姓不堪其负,此非爱民之道也。
再,陛下出巡,扈从众多,仪卫森严,百姓见天颜而胆寒,官吏惧失仪而唯诺。
即便有忠直之士欲进谏言,亦难突破层层阻隔,直面圣听。且朝堂之上,本设有言官谏路,若陛下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何愁忠言不达?何必舍朝堂之正途,行巡幸之虚举?
如此纳谏,恐流于形式,难收实效。巡幸所至,官吏或借机敛财,或欺上瞒下,陛下身处辇舆之中,所见所闻多为粉饰太平之象,难察民间真实疾苦。
……
望陛下收回成命,将心力财力用于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安抚边疆,以实政惠民,如此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臣谨昧死以闻。谨奏”
倒是个直臣,吏部传颂这本奏疏的时候,王清晨自然也凑了热闹,干御史头果然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