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南乾使者再入京
笔趣阁 > 天狼诀2 > 第五十九章南乾使者再入京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五十九章南乾使者再入京

不想错过《天狼诀2》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放弃立即下载
 

乾符元年,盛唐的天空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自去年大旱以来,从号至海,夏粮仅收一半,秋粮几乎绝收,冬菜亦是寥寥无几。贫苦百姓无奈之下,只能以蓬实、槐叶为食,而州县却依旧催督赋税,稍有迟缓,便是鞭打相加,更有甚者,在租税之外,还强征徭役。翰林学士卢携痛心疾首,于正月廿七日上书,恳请朝廷免去百姓所欠租税,停止征责,开义仓以赈济百姓,僖宗虽敕令准从,却并未真正施行。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亦是风云变幻。路岩,这位曾在懿宗朝权倾一时的人物,因擅权不法、收贿鬻官,与韦保衡争权,最终在乾符元年正月被赐死,其亲吏边咸、郭筹也未能幸免,被捕斩首。

而在盛唐的南方边境,南宋的势力正悄然崛起。南宋王一直对盛唐心怀觊觎,如今见盛唐国内灾荒连连,民不聊生,朝堂之上又纷争不断,便认为时机已到。乾符元年十一月,南宋出兵进犯西川,渡过大渡河,大败防河都知兵马使、黎州刺史黄景复。十二月,南宋军乘胜攻陷黎州,攻入邛崃关,直逼雅州。成都城内百姓听闻消息,惊恐万分,纷纷争入城躲避,有的甚至逃往他州。西川节度使牛丛生性怯懦,面对南宋的来势汹汹,竟打算先焚烧城外民屋,以阻止南宋军的进攻,同时在城中加紧设防。

南宋王见此,派遣其宰相致书牛丛,声称并非有意入侵,只是希望能入京面见天子,申诉数十年为谗人离间的冤屈之事,若能得到天子的圣恩矜恤,愿与西川永敦邻好。牛丛犹豫不决,部将杨庆复坚决反对南宋使者入京,认为这是南宋的阴谋。最终,牛丛听从了杨庆复的建议,斩杀南宋使者,仅留其随从二人,复书痛斥南宋的入侵之罪,将随从遣回。南宋军见状,进至新津后便折返。然而,此事并未就此平息,唐廷为应对南宋的威胁,紧急调发河东、山南西道、东川兵前往救援,并命天平节度使高骈赶赴西川制置蛮事。

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一个消息悄然在朝堂内外传开:南乾使者即将再次入京。南乾,这个位于盛唐西南边陲的国,虽国力不及盛唐,却一直与盛唐保持着微妙的关系。此次使者再度入京,究竟所为何事?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南乾使者团在接到出使盛唐的命令后,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此次使者团的首领,是南乾国的右相莫离。莫离,年约四十,智谋过人,在南乾国素有 “智多星” 之称。他深知此次出使盛唐任务艰巨,不仅要应对盛唐复杂的局势,还要在盛唐朝堂上为南乾争取最大的利益。

使者团一行百余人,除了官员、侍卫外,还有不少随行的商人和工匠。他们携带了大量南乾的特产,如精美的手工艺品、珍稀的药材等,准备在盛唐进行贸易。在出发前,南乾国王亲自为使者团送行,叮嘱莫离务必谨慎行事,维护好南乾与盛唐的关系。

使者团从南乾都城出发,一路向北。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穿越茂密的森林,渡过湍急的河流。一路上,虽然风景秀丽,但众人却无心欣赏。莫离深知时间紧迫,每日早早便催促众人启程,直至天色渐暗才停下休息。

行至边境时,使者团遇到了一些麻烦。当地的一些部对使者团的到来表示出了敌意,他们认为使者团的经过会打扰到他们的生活。莫离并未慌乱,他派遣使者与部首领进行沟通,向他们赠送了一些礼物,并承诺使者团会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影响。在莫离的努力下,部首领最终同意使者团通过。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使者团终于抵达了盛唐的境内。他们首先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镇,这里是盛唐边境的重要贸易集散地。莫离让众人在城镇中稍作休息,补充物资。同时,他也借此机会了解盛唐的民情。在城镇中,莫离看到百姓们生活困苦,许多人面带菜色,心中不禁暗自感叹。他意识到,盛唐如今确实面临着诸多困境,这对于南乾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休息过后,使者团继续踏上前往长安的路程。他们沿着官道前行,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莫离心中不忍,命人拿出一些食物分发给百姓。百姓们纷纷跪地叩谢,莫离看着这些百姓,心中更加坚定了为南乾争取利益的决心。

随着使者团不断深入盛唐境内,他们所见到的景象愈发让人心痛。田野里,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到处都是荒芜的景象。路边,不时能看到饿死的百姓尸体,无人掩埋,任由野狗啃食。村庄里,房屋破败不堪,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只能在路边搭建简易的窝棚勉强居住。

一日,使者团路过一个镇。镇上冷冷清清,店铺大多关门歇业。莫离看到一位老者坐在路边,面容憔悴,便上前询问。老者长叹一声,道:“今年大旱,庄稼都旱死了,官府却还催着交租税。家里实在没钱,只好把能卖的都卖了,如今连吃饭都成问题。” 莫离听后,心中满是同情。他又问老者:“那你们为何不向官府求助呢?” 老者苦笑道:“官府?他们哪会管我们这些老百姓的死活。是开了义仓放粮,可真正能领到粮食的又有几个?都被那些贪官污吏给克扣了。”

莫离听后,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盛唐如今的困境,若能在此时与盛唐达成一些协议,对于南乾来将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看到盛唐百姓如此困苦,他又有些于心不忍。使者团继续前行,途中遇到了一支流民队伍。流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他们看到使者团,纷纷围了上来,祈求使者团能给他们一些食物。莫离心中一酸,命人将车上的食物拿出一部分分给流民。流民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地磕头。

在与流民的交谈中,莫离得知他们原本都是附近村庄的百姓,因灾荒和官府的压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路乞讨,许多人在途中饿死、病死。莫离听后,心中对盛唐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盛唐如今内忧外患,朝堂之上腐败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不加以改变,必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使者团在途中还遇到了一些江湖人士。这些江湖人士听闻使者团来自南乾,对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向使者团打听南乾的风土人情、武功绝技等。莫离一一耐心解答,同时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一些盛唐江湖的情况。他得知,如今盛唐江湖也并不平静,各大门派之间明争暗斗,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时常发生冲突。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机在江湖上兴风作浪,百姓深受其害。

经过漫长的旅途,使者团终于抵达了离长安不远的通州。通州是入京的最后一站,也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莫离让使者团在通州稍作停留,一方面是让众人休息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解长安的最新情况。在通州,莫离通过各种渠道打听长安的消息,得知南宋进犯西川的消息已经在长安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之上正在商议应对之策。莫离心中明白,此次入京,将会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使者团在通州的一家客栈住下后,莫离便开始着手准备入京的事宜。他先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往长安,向盛唐礼部通报使者团的行程和来意。同时,他也在通州四处打听消息,了解盛唐朝堂的局势和各方势力的情况。

然而,就在使者团准备入京之际,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一天晚上,客栈突然遭到了一伙不明身份之人的袭击。这伙人手持利刃,冲进客栈,见人就砍。使者团的侍卫们见状,立刻奋起反抗。双方在客栈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莫离听到动静后,迅速从房间里出来,指挥侍卫们抵御袭击者。他发现,这伙袭击者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显然不是普通的盗贼。

经过一番激战,袭击者见无法取胜,便纷纷撤退。使者团虽然击退了袭击者,但也有不少人受伤。莫离心中十分愤怒,他不明白这伙人为何要袭击使者团。他猜测,这可能与盛唐朝堂上的某些势力有关,或许是有人不想看到南乾使者入京。

为了查明真相,莫离决定亲自去调查。他乔装打扮成一名普通商人,在通州的大街巷四处打听消息。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得知了一些线索。原来,这伙袭击者是受了一个名叫 “黑风寨” 的山贼团伙指使。而 “黑风寨” 与通州的一些官员勾结,平日里在这一带为非作歹。莫离心想,这 “黑风寨” 背后不定还有更大的势力在支持,否则他们也不敢轻易袭击使者团。

莫离回到客栈后,与使者团的其他成员商议对策。有人建议直接向通州官府报案,让官府来处理此事。但莫离却认为,通州官府与 “黑风寨” 勾结,报案恐怕也无济于事,反而可能会打草惊蛇。他决定亲自带领一些侍卫,前往 “黑风寨”,查明真相,为使者团讨回公道。

深夜,莫离带领着数十名侍卫,悄悄地离开了客栈,向 “黑风寨” 进发。“黑风寨” 位于通州城外的一座山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莫离等人心翼翼地摸上山,避开了山贼们的巡逻。当他们来到山寨前时,发现山寨大门紧闭,周围戒备森严。莫离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山寨后面有一条路,可能是山贼们平时运送物资的通道。他决定从这条路潜入山寨。

莫离等人沿着路悄悄地摸进山寨,发现山寨内灯火通明,山贼们正在喝酒庆祝。莫离心中暗喜,他悄悄地靠近一间屋子,听到里面有人正在话。“这次干得不错,那些南乾使者肯定被吓得不轻。只要他们不敢入京,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一个沙哑的声音道。“嘿嘿,那是当然。不过,我们可得心点,听那些使者身边的侍卫都很厉害。” 另一个声音回应道。莫离听后,心中明白了七八分。他悄悄地退出来,与侍卫们商量好行动计划。

突然,莫离一声令下,侍卫们纷纷冲进山寨,与山贼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山贼们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莫离带领着侍卫们,直冲向刚才话的那间屋子。屋内的山贼见势不妙,想要逃跑,却被莫离等人拦住。经过一番搏斗,莫离等人终于将屋内的山贼制服。通过审问,莫离得知,这次袭击使者团的行动果然是受了通州一位官员的指使,而这位官员又是受了长安某位权贵的命令。莫离心中大怒,他决定将此事告知盛唐朝廷,让他们给南乾一个交代。

在解决了通州的风波后,使者团终于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最后一段路程。经过几天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雄伟壮观的长安城,莫离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是盛唐的辉煌象征,如今却在风雨中飘摇。

使者团在城门外停下,等待着盛唐礼部官员的迎接。不久,礼部官员便来到了城门外,对使者团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使者团穿过城门,进入了长安城。长安城内,街道宽阔,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然而,莫离却注意到,百姓们的脸上大多带着忧虑之色,与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显得格格不入。

使者团被安排在一家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馆驿中居住。莫离等人稍作休息后,便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朝见事宜。莫离深知,此次朝见对于南乾来至关重要,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仔细地研究了盛唐的礼仪制度,确保使者团在朝见时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同时,他也对自己将要在朝堂上陈述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力求做到言辞得体,既能表达南乾的立场和诉求,又不会引起盛唐朝堂的反感。

第二天,使者团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前往皇宫参加朝见。他们穿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了金銮殿外。莫离抬头望去,只见金銮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殿内,盛唐皇帝高坐龙椅之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莫离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带领着使者团成员缓缓走进殿内。

进入殿内后,莫离等人按照盛唐的礼仪,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莫离起身,双手捧着南乾国王的国书,向前走了几步,将国书呈递给皇帝身边的太监。太监接过国书,转呈给皇帝。皇帝打开国书,仔细地阅读起来。读完国书后,皇帝抬起头,看着莫离,问道:“南乾此次派使者前来,所为何事?” 莫离恭敬地回答道:“启禀陛下,我南乾国王一直对盛唐心怀敬仰,此次派臣前来,一是为了向陛下表达我南乾国对盛唐的忠诚和敬意;二是希望能与盛唐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两国的繁荣发展。”

皇帝听后,微微点头,道:“南乾与盛唐向来友好,朕也希望能与南乾保持良好的关系。不知你们有何具体的合作意向?” 莫离见皇帝态度和蔼,心中稍安。他道:“陛下,我南乾国虽地处边陲,但物产丰富。我们希望能与盛唐开展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与盛唐进行交流,学习盛唐的先进经验。” 皇帝听后,思考了片刻,道:“此事朕会让礼部与你们商议。不过,如今我盛唐面临诸多困境,南乾作为盛唐的藩属国,也应尽一份力。” 莫离连忙道:“陛下所言极是。我南乾国愿为盛唐分忧解难,只要陛下有需要,我南乾国定当全力以赴。”

朝见结束后,莫离等人回到馆驿。莫离心中明白,此次朝见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许多艰苦的谈判和工作要做。他与使者团的其他成员商议,决定先与盛唐礼部官员进行接触,了解盛唐方面的态度和想法,然后再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莫离带领着使者团与盛唐礼部官员进行了多次会谈。在会谈中,双方就贸易、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双方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盛唐礼部官员认为,南乾与盛唐开展贸易,应遵循盛唐的贸易规则,并且要向盛唐缴纳一定的赋税。而莫离则表示,南乾国力弱,希望盛唐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轻南乾的负担。在文化交流方面,盛唐礼部官员希望南乾能够派遣更多的留学生来盛唐学习,而莫离则提出,南乾也希望盛唐能够派遣一些学者前往南乾,传授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会谈陷入了僵局。莫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想办法打破僵局。他决定从盛唐朝堂上的各方势力入手,寻找突破口。莫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盛唐朝堂上分为多个派别,其中以宰相为首的一派主张对南乾采取强硬态度,而以一些清流官员为首的一派则主张与南乾友好相处。

莫离决定先与清流官员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他通过一位与清流官员有交情的商人,联系上了几位清流官员。在与清流官员的会面中,莫离详细地介绍了南乾的情况,表达了南乾与盛唐友好合作的诚意。他还指出,与南乾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加强盛唐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清流官员们听了莫离的话后,对南乾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认为莫离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决定在朝堂上为南乾话。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关于南乾使者提出的合作事宜,再次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宰相一派坚决反对给予南乾优惠政策,认为这会损害盛唐的利益。而清流官员们则纷纷站出来,支持南乾使者的提议。他们指出,如今盛唐面临内忧外患,与南乾合作有助于缓解盛唐的困境。双方在朝堂上争论不休,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发言,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莫离站在一旁,紧张地注视着朝堂上的局势。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自己的命运以及南乾与盛唐的关系,都将在这一刻决定。突然,皇帝开口道:“朕认为,南乾与盛唐合作之事,可再议。礼部可与南乾使者进一步协商,在不损害盛唐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莫离听后,心中一喜,他知道,皇帝的这句话意味着事情有了转机。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