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笔趣阁 > 唯识三十颂 >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不想错过《唯识三十颂》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放弃立即下载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7面,这个地方讲到种子的体性。

《成唯识论》为了解释这个种子的内涵,它讲到种子有六种的相貌:第一个是刹那灭。这个有漏位,我们凡夫在有漏位的时候,它的种子是刹那生灭的,它保存在第八识不是一种寂静的相态,它是不断不断的生灭,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它释放果报的时候,它也使令果报也是顿生顿灭。就是它这个因地和果报在释放的时候,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前后——果俱有。这两个都在强调一个因地的生灭、一个果地的生灭,这个是讲第八识的种子在有漏位是生灭性的,这是第一个内涵。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这个恒随转是,虽然这个种子是生灭的,但是它可不会消失,它恒常随着第八识而运转。第八识善恶种子的功能,是长时间的一类相续的运转,一直到佛果的究竟位才会消失掉,这样子才合乎种子义。是我们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善业的种子、恶业的种子,只要我们还没有对治,没有修止观去消灭它之前,它永远存在,它也可能暂时不表现出来,你这个人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但是那个是暂时的一片风平浪静,我们讲“山雨欲来风满楼”,那暴风雨还没出现。你内心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还没得果报,很多五逆十恶的罪业。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是一种暂时的安乐。因为这个第八识的种子是恒随转,不管是业性的种子,不管是名言的种子——一种思想的种子,都是恒常相续的。

我们看《阿含经》会知道这件事情。是这个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他过去生是在这个欲界天受这个天的果报。从欲界天来的人,就是前生欲界天的人,他就习惯受用殊胜的五欲乐,贪烦恼特别重。难陀尊者是佛的堂弟,佛陀善巧把他度化出家了。出家以后当然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陀的这种法的力量不可思议,就像光明,就把他心中的这个我爱执破坏了,我爱执破坏以后,就观察身心世界没有一个我,所有烦恼都熄灭了。但是这个习气还在,难陀尊者去托钵的时候,看到女众,他还是欢喜看这个女众,上下打量。

上下打量这个居士就讥嫌了,你这个比丘不持戒,你看到女众这样子东看西看,就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陀这个难陀尊者是一个阿罗汉,他内心没有烦恼,这是一个习惯动作,就是这个恒随转,他的内心当中还有这样的习惯。这个舍利佛尊者,那当然是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但是他过去生曾经五百世做毒蛇,这个嗔心的那个种子都还在,所以舍利佛的这个身影它印在动物的身体,就是有这个动物从他身体爬过来,跟他的色身的影子接触的时候,那个动物害怕颤抖,就是舍利佛尊者他散发出一种嗔心的习气,那这怎么回事呢,恒随转。

所以呢,我们讲是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这种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不管是烦恼种子,名言种子,一直要到金刚道后,那当然是成佛了,才能够彻底消灭,你佛还有习气,没有这回事情,佛陀是无量无边的有漏种子全部都消灭了,佛陀的身口意没有任何的过失。在成佛之前,我们曾经造过的业,我们曾经打过什么妄想,这种功能是恒随转。虽然它刹那刹那的生灭,但是它的功能却是相续不断的,除非你去修止观,你曾经很努力的对治,否则这个功能在你的内心当中是不会消失掉的,它暂时不表现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它是存在的。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这个意思就是它的体性是决定的,我们看明,“谓随因地”,这个种子它有这种善恶的因力,生善生恶的功能是决定的。这个善种子决定招感可乐果报,恶种子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决定的。这个种子在心中刹那生灭,又恒随转,而这个每一个种子的功能,善性的种子,决定创造可乐果报,恶性的种子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事情是不会混滥的。

所以佛法有是所谓的重报轻受,是你…你前几生是很放逸,你前生也很放逸,再前生也很放逸。但是你今生很努力修行,你很努力的持戒、修善、忏悔。你一修行,这个不得了了,你过去放逸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事;你一努力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业障都现前了。那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了,为什么我们修善却招感不可乐果报?不是这个意思。

这是怎么回事呢?“性决定”,就是,你在第八识当中曾经累积了很多的罪业的功能,这个功能在你的心中,刹那灭、恒随转,你今生因为布施、持戒、忏悔的力量,把这个强大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毒逼出来就重报轻受,本来你这个罪业要到地狱去的,受刀山油锅的。但是因为你努力的修行的缘故,把这种强大的势力给对治掉,把这个病毒先提前把它逼出来,就让你有点的病痛。

换句话,我们要深信,你布施持戒的因缘绝对不会招感不可乐果报,因为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每一个种子的体性是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你造了善的业力,是暂时没有起现行,它被累积起来了,把这个罪业先逼出来了。所以这个叫做性决定,这种善恶的功能是决定的,不能混滥的。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我阿赖耶识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善种子、恶种子,在我的心中“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那它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我今生那么努力的布施持戒,每天拜八十八佛,做早晚功课,这个广大的善业,什么时候出现让我受用呢?

待众缘,要等待因缘。“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必须等到这个善业的力量成熟了,你才能够去受用你今生修持的果报。这待众缘是拣别自然外道,一切法是自然的,这个人他今生又很健康,又很富贵,又很庄严,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是自然的,生命只是个偶然。所以这样子呢,佛弟子就是要待众缘,就是你这个善业要变成可乐果报,恶业要变成不可乐果报,都要等待因缘的成熟,是这个意思。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意思是否定了外道的一因多果论。我们每一个人的果报体有很多的差别:有些人他健康,但是却长的丑陋;有些人他庄严,他可也是多病。我们一生的身心世界,累积很多差别的果报,那么外道就了,这些差别果报就是一个因而已,就是大梵天。这个叫一因多果,一个因地创造了很多的果报,放在你的身心当中。

这个《成唯识论》论师是不同意的,就是引自果,各别各别的身心果报,是由各别各别的业因引生的。这个人他过去生,他虽然是布施了使令他富贵,但是他过去生嗔心重,嗔心重他相貌丑陋,但是他曾经有善心去做一些慈善事业啊,他今生有福报力,有福报力但是他丑陋。也就是他过去的因地的时候各式各样,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也错综复杂,而每一个果报都是各别各别的因地去招感的,这样子就是可以去对治这个外道的一因多果论,是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是明,我们可以从六个方向来理解这个种子,它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从这个六个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种子它是一个如何的相貌,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法),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个种子和第八识,和它的所生的果法,这三个是「非一非异」的,什么叫非一非异呢?就是体用因果,有两层因果:种子和第八识这个是体用的关系,种子和第八识;种子和现行这个是因果的关系。

这当中《成唯识论》讲一个譬喻,这个大海,整个大海是第八识,那么为什么有大海呢?当然是里面有水,这个水是种子,这个水当然有染污的水,有清净的水,各式各样的水,在这个大海当中漂过来漂过去,刹那灭刹那生。这个风一吹的时候,就把这个种子变成了波浪,就把海水变成了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所以我们从大海、海水、波浪,我们可以明白这个第八识的种子和现行的相互关系了,是这样子的。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到我们一个人的内心的种性,他讲一个故事: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是在所有比丘尼当中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当然是一个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比丘尼当然是发了慈悲心,就离开了这个阿兰若,她所作皆办了嘛,就来到这个人世间,建立很多的念佛会,来摄受众生。

但这个莲华色比丘尼欢喜跟这些有钱的、富贵的这些妇女来往,特别喜欢摄受这些富贵的女众出家。这有钱的女众就,师父啊,我们不能出家。莲华色为什么不能出家呢?这些女众,我们福报很大,烦恼又重,出家以后一定会破戒的。莲花色比丘尼,破戒就破戒啊,没关系啊,她师父啊,破戒到地狱去啊,这怎么没关系呢?莲华色比丘尼就,我过去的因缘给你们听听看。

我过去生是一个戏女,演这个唱戏的女众,因为这个剧情的需要,我演一个出家众,就穿一件袈裟的因缘,当然在演的过程当中,她也去揣摩做一个出家人的心态。哦,这么一次就跟三宝结下了因缘。这个世间上跟三宝有缘,这件事情就好办了,她生生世世就遇到三宝的住世,继续的栽培善根,就做在家的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这个善根慢慢的增长。一直到迦叶佛时代,就正式在迦叶佛的座下,剃度做一个比丘尼,做一个比丘尼,烦恼太重破戒了,破戒后她到三恶道去了。

但是这个有善根的人毕竟不一样,有善根的人,她这个痛苦的果报接触的时候,它刺激她的善根,她容易起惭愧心,就容易从三恶道解脱出来。就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后,得到人的果报,就到释迦牟尼佛地方出家,这一个时候善根成熟,就证得阿罗汉果。是这个…我们内心当中的种子,“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就是这个善根进去以后,它不会消失的,它不会因为罪业而消失。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又讲出一个公案:他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婆罗门,这婆罗门当然是邪知邪见。他有一天喝醉了酒,就跑到这个僧团寺庙外面大喊大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释迦牟尼佛看到以后起大欢喜,叫目犍连尊者赶快把他抓进来剃度,剃度以后,他剃完度以后,他当然就累了就睡觉。睡醒以后,哎呀,我怎么跑到这个出家的寺庙,我是一个外道,怎么来到这个地方,他就还俗去了。

还俗去了这个弟子就了,佛陀,他是一个外道,邪知邪见,他喝醉了酒才想出家,你老人家怎么把他剃度了呢?释迦牟尼佛,我观察这个外道,无量劫来都没有跟三宝结缘,这是不可思议,跟三宝都没有结缘。他今生因为喝醉酒的因缘,生起一念善心想出家,机不可失。所以佛陀的大悲心,赶快帮他种一个善根。因为我们一个人他曾经很认真的在三宝面前正式的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三宝的加被之下,我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他发了菩提心,他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善种子,这个种子在他的内心当中,“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

当然我们今天看出家众,在律上很严格的标准。但是以无量劫的因缘来观,就算一个出家众破戒,我们做居士的还没有资格批评他。因为他曾经…他如果他出家的当时,很真诚的发了菩提心,他栽培这个善根也不可思议,这种体性不会因为后来的罪业而破坏,因为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罪业引生不可乐果报。当然,他到三恶道是在所难免,但是他的善根,这种引自果——各别各别引生自类果报,这种功能是不会消失的。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在智者大师,他把这个有情众生分成四类:

第一种、根利遮轻:这个人是最好的。舍利佛,目犍连尊者,他们无量劫来烦恼和罪业就特别淡薄,善根也特别强。所以他虽然没有遇到佛陀,他们那个烦恼淡薄,一下子就得到禅定了。烦恼和罪障轻,内心都有禅定的功能,遇到佛陀以后,七天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那个遮障淡薄,善根的力量又强,佛陀的指点,一下证得阿罗汉果。

第二种、根利遮重:这个人善根特别强,但是烦恼、罪业也特别重。举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那个鸯掘摩罗,鸯掘摩罗他这个嗔心重,被他师父的误导,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师父要他杀一千个人,杀到最后这个城里面都躲起来了,没有人可以杀了,他要回去杀他的母亲。后来佛陀出现后度化他,为他讲这个因缘法,使令他烦恼淡薄,烦恼消灭,出了家以后,他在现生证得阿罗汉果,现生,出家以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你看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这个遮障很重了。但是佛陀引导他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种智慧的光明,它能够冲破遮障,遮障不能遮止它。当然这个烦恼重的人,罪业重的人,在修行可能会有很多的逆境,因为你要转变这个业力有逆境。但是毕竟这个智慧是不能障碍的,光明的智慧是不能被遮障障碍的——根利遮重。

所以这个人他宿世栽培的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这种人多数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难免到三恶道去。但是他只要遇到三宝住世,他善根发动的时候,他也很快就成就圣道,是这种情况。这种根利遮轻的人,他多数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间,等待佛陀的出世,等待佛陀的启发,那最好了。

第三种、根钝遮轻:这个人他在世间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本身出生就没什么烦恼,他也不太造什么罪业,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他遇到三宝,他不相信佛法。这种人得度就困难,他也不容易到三恶道去;但是他要成就圣道就困难,因为他不相信佛法,就不能修学圣道。

第四种是最差的、根钝遮重:善根也薄弱,你跟他讲三宝的境界,他也不相信,烦恼又重。这种人的生命,多数都在三恶道了,偶尔到人间,时间不会太久,一下子又堕。

所以我们这个种子有这些差别,善根的差别和遮障的差别,四种差别,再看种子的生因:

(二)种子生因

为什么会有这些种子呢?我们解释。这当中有两种的情况:第一个是本有,第二个是新熏,先看本有:

一、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名“本性住种”。

我们无始劫来,这个第八识的异熟识当中,“法尔”,就是本来如此,它不需要任何的因缘,它就具足有生起十法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种色心诸法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不必有因缘的熏习,本来具足的,叫“本性住种”,是这种情况。第二种叫新熏:

二、新熏。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习所成种”。

这个种子,有一种情况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动现行,然后去熏习阿赖耶识,然后才变成了这样的一种功能,这样的种子叫习所成种。

我们在《成唯识论》的这个传承当中,基本上《瑜伽师地论》是偏重在本性住种,《瑜伽师地论》一切众生有五种种性:第一个是无性种性,或者叫一阐提种性。这种人他没有出世的善根,他不可能成就圣道,一辈子都不可能成就圣道,永远不可能成就圣道,你跟他讲出世法他不会相信,只能够修习人天的善法,无性种性;第二个是声闻种性,这个人他一定能够成就阿罗汉果;第三个是缘觉种性;第四种是菩萨种性,你跟他讲菩萨法他能够信解;第五个是不定种性,他有可能会入声闻的种性,也可能会入菩萨种性,就是他这个三乘的因地是不决定的。

在《瑜伽师地论》上,只有菩萨种性跟不定种性能够成佛,其他的是不能成佛的。所以《瑜伽师地论》对于一切有情的判定,认为是五种种性,而这五种种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似乎是比较偏重在这个“本性住种”。而这个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他强调“习所成种”,认为一切的善根是后天栽培的,是熏习而有的,多分是有这两个传承。

在本论当中,这个十大论师,他有三种的法,看这个讲义:

一、净月(论)师等——唯立本有。

二、难陀(论)师等——唯立新熏。

三、护法正义——本新合论。

净月论师就,是“唯立本有”,我们内心的种子,只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当然他这个主要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不过这样的法有一个过失,就是他忽略了一个人后天的努力,而事实上也忽略了阿赖耶识它有受熏的事实。阿赖耶识受熏嘛,我们今生的努力造作,我这个人善根薄弱,但是没关系啊。“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没关系,我今生再不读就更迟。我靠着今生的努力,人家花一倍的时间,我花十倍的时间,欸,这个事情会改变,就是“唯立本性住种”,就忽略了后天的努力,这个是不圆满的。

难陀论师是唯立新熏,一切的种子都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这个主要当然是有《摄论》的依止,不过这个地方的法也有过失。《成唯识论》的论师就提出了明,如果种子只有现熏,这当中有一个重大的过失。

什么过失呢?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是带着一份清静的信心。虽然我们这一念无明妄想的心,也试着去观这个诸法的胜义谛,观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但这样的观空,是带相观空,就是我们去观察空,是怎么观法呢,是“因缘所生法,我即是空”。就是假借名言的引导去观空,我心中要不出现这个名言,我不能观空,没办法观空,带相观空当然是有漏的。等到你从加行位,到入了见道位的时候,你那一念的无分别的清净心,直接跟我空的真如见面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相了,“能所双亡,诸相叵得”,那是无漏的境界。

这个时候,《成唯识论》论师就问了,如果一切法都是后天熏习的,那么为什么你在资粮位、加行位的闻思的智慧都是有漏的,到了见道位会出现你第一道的光明,那个无漏智慧是怎么出现的?有漏的种子,不管你再怎么累积,它毕竟是有漏,怎么会出现无漏的智慧出来呢?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了。

所以只好以护**师的正义为究竟义,就是“本新合论”。就是一切众生,他有这个“本性住种”,他也有“习所成种”。虽然一切众生在先天上的确是有他的善根的差别,但是也可以假借今生的努力而加以改造——这是护**师的法,是比较圆满。

护**师的法,是比较容易被我们这个中国佛教的大德所接受。我们根据这个《成唯识论》的法,这个护**师的法,以后我们再学这个天台宗,学这个性俱的思想,我们就容易通的过去,这当中不会有障碍。因为天台宗的修止,你要称性起修,你刚开始的第一步,就是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法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才有资格起修的。你一定要依止你一念的跟十方诸佛无差别的那个明了心性为你的本修因。

特别是在净土宗和密宗,那这个是太重要了,他力门。密宗讲这个本尊相应,我这一念心,入了本尊的大功德的心中,本尊的大功德心也入到我的心中,我这一念心跟本尊的心不二,所以感应道交,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安立“本性住种”,它这个地方使令我们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有成佛的功能,这件事情是一个大乘的重要的信心,这一点是很重要。

护**师的这个法,是跟《大乘起信论》的法是相随顺,《起信论》也,第八识是真妄和合,是生灭和不生灭的和合。第八识当中本性的种子,它有杂染性的种子,也有无漏性的清净的种子。如果你今生去串习无漏的法,你就加强。你去串习有漏法,就加强有漏的功能;你去修戒定慧,就加强无漏的功能。所以《成唯识论》护**师的法,是跟《起信论》相随顺,也跟天台智者大师的性俱思想相随顺。

我们修净土宗,修这个本尊相应,“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能,只是假借名号的因缘来开显它,那这样子的时候安立“本性住种”,安立这个“习所成种”,就变成非常重要了。应该这两个要合起来,把它合起来,“本新合论”,是这个意思。

再看第三,种子的类别:

(三)种子类别

1、有漏种子

(1)名言种子——等流果

(2)业种子———异熟果

2、无漏种子

(1)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道果

(2)法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的果位

(3)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糅合《成唯识论》

这以下明这个种子的种类,第一个是有漏的种子,第二个是无漏的种子。这个漏就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以这个“漏”来譬喻烦恼呢?在唯识学是一个譬喻:我们身体上长这个疮,这个疮它会对外流脓流血,流出种种的不净物,叫漏。这意思就是,我们心中有烦恼,这个烦恼就会释放出很多很多的罪业,再由这个罪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就是漏,这个烦恼也会流露出种种的罪业和痛苦果报,就像这个疮流出很多的脓血、不净物一样,所以就叫漏。

有漏的种子有两类,第一个是名言种子,第二个是业种子。

一、名言种子:是第七意识的名言分别所熏习的种子。这个名言,简单的就是心中的思想,这个想——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这个心中的名言开始动的时候就有思想,当然这个思想可能是一个善良的思想,也可能是邪恶的思想,叫名言种子。这个名言种子一动的时候,它就有一种“等流果”:你经常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在五欲的境界思想,你那个邪恶的思想就重,恶心的种子就重;你经常在三宝的境界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时候你善良思想的力量就强,所以这叫等流果,它会引生这种善性、恶性的等流果。

二、业种子:业种子就不是一种思想的问题,那完全是业性,就第六意识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身口意的造作,这叫业种子,就是善业成就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我们每一个造作,在《成唯识论》上,我们每一次的造作都同时具足这两个种子,同时具足。

我们举杀生为例子:你今天以嗔心杀死了一个众生,这个时候,当然你这个杀的行为是刹那刹那生灭过去了。但是你第八识这个藏的功能,它保存了你两大功能:第一个、名言的功能。就是你以后嗔心更重了,你下次看到众生,你更想杀它了,你那个想要去伤害众生心中那个冲动更强了,这个恶的功能增长。第二个、你有一个罪性,有一个业性,你有到三恶道的业力在了。当然这个业种子,受完就没有了;但是这个名言种子它是等流性的,它相续的,所以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名言种子。

这个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它讲的很详细,其实我们修行,对治名言种子这个是很重要,名言种子在《成唯识论》上它有两大功能:第一个是发业,第二个是润生:

一、发业:这个名言种子能够发动业力。这个业力的成就是由我们的「意乐,加行,究竟」三个次第所完成的,你要去造一件事一定有意乐。比如我这个杀业,一定要有杀心,有这个杀心,加行是生起种种方便,或者是用刀,或者是用棒子。然后究竟,是把对方杀死。所以这个名言,你的善恶的思想,它有发动业力的功能,这第一个。

二、润生:这个润生也很重要,润生主要是临命终。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善种子,也有无量无边的恶种子,到底是哪一个种子得果报呢?就是你临终那个念头——你临终的时候起善念,这个善念就会去滋润善的种子让它得果报;你临终起恶念,这个恶念的种子就会滋润罪业,让它罪业先得果报。所以讲临终助念,我们就是在临终的时候,去帮助亡者生起正念,叫临终助念,这非常重要。

所以呢,今天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名言种子,因为名言种子:第一个、它产生等流果;第二个、它对于这个异熟果,也是一个增上缘,它有滋润业种子,使令业种子得果报的一个因缘。当然业种子是一个亲因缘,名言种子它是一个增上缘。

一般,我们在整个修行过程当中,这个业种子,无量无边的业种子,不是能够马上消灭的,不是你过去生无量无边积集很多罪业,你今生的几十年就把罪业消灭,不是这个意思。

主要的修行是改造思想——就是对治名言种子。

你看那个舍利佛尊者,大阿罗汉,舍利佛尊者大阿罗汉他还是生重病,就是阿罗汉烦恼障、业障消灭了,还有报障。生重病,佛陀法的时候,舍利佛由他的弟子抬着担架去听法的,是这种境界,病到这种境界。当然,就是佛弟子在受果报的时候,他心中有正见,有正见他不怨天尤人,他知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差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真实的忏悔业障,主要是对治名言种子,所以这个忏悔的真实义,就是你要下定决心,不再造作罪业。这就要断相续心,断这个名言种子,“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是要停止那个名言种子的活动,你的业才改变。关键点是在对治名言种子——你的思想,这个是讲有漏种子。

第二个是无漏种子。无漏种子就是,这样的种子它对烦恼有对治力,对治烦恼的力量。

第一个是生空无漏种子,这个“生空无漏种子”是对治烦恼障,引生二乘的道果;第二个是法空的种子,是对治所知障。当然法空观主要是观察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来为他法,对治所知障;第三个是俱空的无漏种子,就是空空。我们刚开始是修空观,但是到最后连那个空的智慧也要舍掉,“无智亦无得”,这是空空,这个是引生菩萨及佛果。

这个空观,在唯识学是蛮重视空观的,是这个空观是三乘的圣人所共同修习的一个法门——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圣人都是要修空观。就是外道修禅定,他能够透过专注力,把心调到明了、寂静的状态,但是他心中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完全都没有消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修空观,所以他那个禅定破坏以后,春风吹又生,他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虽然暂时的寂静,但是他没有修空观来对治他那个烦恼障和所知障,从禅定出来的时候,跟他入禅定之前是完全一样,原封不动。

只有佛弟子,在禅定当中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正式的去动摇无量无边的烦恼和罪业,这个时候开始对治了。所以佛弟子从禅定出来以后,他的生命有变化,就是他的烦恼淡薄了,罪障淡薄了,它能够灭罪,修这个我空观,法空观能够灭罪。当然这个修空观,当然主要所对治的…我们讲这个无漏种子的空观,主要是对治这个前面的名言种子,有漏的名言种子,对治你心中的思想,主要是对治这个。

好,这个是讲到种子的一些意义,包括它的体性、它的生起的因缘和它的种类。我们回到讲义来,这样子我们是解释了三相门,是解释第八识它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就是第八识有三个相貌,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就是,刚才讲到那个能藏是因为前…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就是一直相续,那前七识是不相续(是的),可是我们知道,那个思量识的话,那是恒而审这样子。

【师父答疑】:第七意识也是相续,但是它不持种,它是这样,它这个持种义,它还得要受熏,要受熏,就是,你这个种子怎么来的?你一定要接受熏习,但第七意识不能受熏,因为第七意识虽然无记,但是它是有覆无记,因为第七意识它本身是染污的,它有我爱执。

如果今天以第七识来当作一个生命的依止处,有一个过失,所有的人都不能成就圣道,所有人都不能成就圣道。因为你这个第七识,一定是要中立,它一定是要无覆无记,它后面会,“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你今天身为一切种子的依止处,你的功能一定是中立的,可善可恶,所以你的修行才能够改造。如果第七意识扮演持种的功能,那糟糕了,它是有覆无记,第七意识它本身是染污的,那么你再怎么修空,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被第七意识一摄藏,所有的法都是染污的,那你这样子的话,谁也不能成就圣道了。所以它虽然有持种的可能性,但是它不能受熏,受熏的话,一定是无覆无记的,它不是善也不是恶,而且它也不是清净也不是染污。

所以第八识,我们后面会讲到,第八识的相貌,智者大师,就像虚空一样,它是中立的——你黑暗来临的时候,虚空变成黑暗,它没有意见;你太阳出现了,虚空变成光明,这个光明表示我们修习圣道的功能,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太阳能够对治黑暗,它有对治力,它是善法;黑暗是一个恶法,但是第八识本身是完全没有任何意见,你用黑暗的法来熏,第八识就变成黑暗;你用太阳的法来熏第八识,第八识就出现光明。它本身对善恶法都没有对治力,也没有排斥力,它永远是中立的,所以它才能够受熏持种。你在持种的时候你要考虑它是不是受熏,所以要保持受熏,它一定要无覆无记,这个意思可以理解,是这样子的。

在《楞严经》,藕益大师他在讲这个微细的时候,他很清楚的把第七识和第八识把它做一个厘清。我们一直认为第八识是问题的根源,其实是误会第八识,第八识是一个中立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这个我爱执的染污义,是由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出现的。所以第八识今天扮演一个持种的角度,扮演一个受熏的角度,它完全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完全是看你前七识的表现,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的表现。

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你就能够把第八识转染成净;你第六意识你要堕,你要做杀盗淫妄,第八识就变成一个罪业的相貌,就像虚空一样,它完全没有任何意见。所以第八识能够扮演受熏持种的功能,主要的是它的体性是中立的,不像前六识有间断,而且前六识的善恶性,当然是很明显的,“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那第七意识虽然它的体性是比较微细,但是它本身毕竟是染污的,它是有覆无记,它的我爱执这个染污义,使令它不能够扮演这个受熏持种的功能。

【学员提问】:就是那个第七意识它没有名言种子?

【师父答疑】:它有名言,你看第七意识它的心所有法,有五遍行,它有一个慧心所,这个慧者拣择义,有慧心所一定有名言,它没有名言它怎么思量呢?它怎么对第八识,它能够去思量第八识的明了性,哎呀这个就是我,它就是在抉择,它在观察第八识的时候,执着第八识为我,这样的就是一种判断抉择,这都是要名言才能活动的。我们的心识没有名言,你试试看我们心中不要讲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名言是一种道路,道路断的时候这车开不过去,内心要活动有一个道路就是名言,你不动名言,你不能思善,也不能思恶的,你什么法都不能思惟,不能生起抉择智慧,不管是邪恶的智慧,不管是正确的智慧,都不能生起。

所以第七意识它有慧心所,它有别境的慧心所,当然这个慧是染污的慧,不过第七意识的名言是非常微细的,不是我们前六识能够观察的出来,所以《成唯识论》把这个第七意识的思量能变判作分别变,它是分别变,它是有名言的。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那第七意识它就是观察第八识的见分,或是整个第八识为我?

【师父答疑】:它主要是观察第八识的见分,主要,主要是第八识的见分。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大家学唯识学要稍微去想一想,把这个观念消化消化,才能够变成你心中的正见,你心中有正见,你在你生命的修学当中有障碍出现,你才能够知道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够去排除,你能够排除你心中的障碍。

所以要调伏你的内心,你一定要先明白你的内心,你不明白你的心,横冲直撞,盲修瞎练,硬干的方式是不能调伏的。因为你没有掌握到它真正出问题的因缘在哪里,一切法因缘生,你心中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障碍,它有因缘,你要从它的因地上去改变。

虽然唯识学它讲的非常的微细、复杂,而事实上我们的心识活动本来就很复杂,所以佛菩萨在诠释的时候,也只好靠这样的名相,来引导我们认识内心的相貌,你明白了它,你才能够有信心来改造它。

所以明白道理,是我们去断恶修善的基础!

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个大家要去思惟一下,闻慧要思惟一下,去消化一下。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