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分封诸子,屏蔽华夏
笔趣阁 > 暮汉昭唐 > 第二百六十五章分封诸子,屏蔽华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六十五章分封诸子,屏蔽华夏

不想错过《暮汉昭唐》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放弃立即下载
 

“怎么回事?”

长秋宫内,王霁凤容含怒,责备道:“考课学业前,我多有叮嘱,文武既不出众,那便多示孝心,让陛下知你仁孝。然不仅文武不及兄弟,品德又不及兄弟。你今凭何出彩,以讨陛下欢心?”

张洛神情不满,囔囔道:“父皇问三弟志向,又没问我。我自然无法回答,况我学业虽不出彩,但却也不差。”

“敢顶嘴!”

王霁丹凤眼竖起,怒色顿生,抢过侍女手中细条,往张洛身上抽去。

“啪!”

“啪!”

“疼~”

“阿母疼!”

细长的柳条抽得张洛呼爹喊娘急躲,幸隔着厚厚的衣裳,方未有在张洛身上留下疤痕。

王霁连抽十几下,疼得张洛满屋子跑。侍女们虽心疼张洛,但受王霁之威,竟无一人敢上前保护。

“敢不敢顶嘴了?”

“不敢了!”

“知错了吗?”王霁边抽边问。

“儿知错了!”

张洛不敢还手,堂堂一国储君竟被王霁打哭了。

“跪下!”

王霁高耸的胸脯上下起伏,道。

张洛见母亲怒气未消,又不敢反抗,只能委屈的跪下。

“今后功课要不要勤勉?”

“要勤勉!”

“日后见到父皇要怎样?”

“孝敬,让父皇晓得儿子的仁孝之心。”张洛道。

“那对先生呢?”

在发怒的王霁面前,张洛生不出反抗之心,尽依母亲之前叮嘱之语回答,道:“礼贤下士,恭敬爱下,不能自恃身份!”

“莫忘了!”

王霁怒气渐散,道:“陛下创业不易,之前迟迟不立太子,便忧你会败坏基业。故今你虽被立太子,但若不成器,品性不端,那便休怪陛下更立太子了!”

“诺!”

张洛心中满是郁闷,他从便被母亲严格要求,几乎是事事不能忤逆她。一旦忤逆母亲,便会以太子要挟,让他总有种危机感,并羡慕其余皇子的生活。

见儿子满脸的委屈,王霁心中大为心疼。若是有其他选择,她又怎会向张洛施加压力呢?

但太子为一国储君,若不能让张虞满意,或是能赢得群臣的认同,张洛又怎能坐稳太子之位?

“先用膳,学习之事照常,但今后多向父皇问好!”王霁道:“另外祖父尚在,你每日要向祖父问好,莫要人口舌!”

“诺!”

且不在王霁的‘教导’下,张洛知错改正。而今距长秋宫不远的偏宫内,郦氏兄妹倒是谈笑风生。

“妹妹,漳儿今日考究何如?”郦嵩问道。

“漳儿虽文不成,武不就,但胜在一片孝心上,故陛下颇是欢喜。刚刚遣人赐了些蜀锦,言我教子有方。”郦素衣笑道。

十几年的光景眨眼而过,时间虽带走容貌的清纯,但却留下雍容贵气。不过常年习武的习惯让郦素衣身材姣好,未有出现中年发福。

“太子呢?”

“听漳儿,太子文武中中,文不及何晏、蔡袭,武不如他与代王。”郦素衣颇有些心疼,道:“估计回宫后,难逃皇后训诫!”

郦嵩迟疑几许,挥手让郦素衣身边侍女退下,低声道:“妹妹入宫多年,可有想过让漳儿当太子?”

“漳儿?”

郦素衣面露诧异,道:“太子之位已定,漳儿安有机会出任太子?何况漳儿天性灿烂,文不及何、蔡,武不如代王,安能为太子!”

郦嵩道:“妹妹如观前朝之事,如高祖险些换太子,世祖更立太子。今陛下年轻气盛,问鼎中国时,比世祖更是年轻,故以前朝为鉴,妹妹怎知未来之事?”

“我观漳儿聪明,平日仅是妹妹松于管教,故方才文武不就。然天性灿烂,体贴陛下不易,又能礼贤下士,便已胜过太子!”

郦素衣蹙眉而思,道:“皇后待我不薄,争夺储君势必与之交恶。况陛下是否有更立太子之心未知,兄长为陛下肱骨之臣,辅佐朝政,开国封侯,门户鼎盛。如若夺嫡则生死难料,今为太平计,兄长切莫强求。”

着,郦素衣补充道:“我无所求,唯望兄长与陛下身体安康,子女能为良人!”

“妹妹之意,我已知之!”

见郦素衣性子佛系,对现状心满意足,郦嵩点头而叹,颇能理解妹妹的想法。

毕竟凭郦、张两家的关系,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只高不低,何必参与危险的夺嫡事宜。何况妹夫暂无更替太子之意,今若强行蹚浑水,怕不是对不起妹夫张虞。除非张虞有换太子之意!

“对了!”

郦素衣念起一件事,道:“近来偶听陛下,诸皇子渐渐年长,他欲分封诸子为王,不知兄长可知此事?”

“略有耳闻!”

郦嵩喝了口茶,道:“陛下既已登基,太子又入主东宫,诸皇子按制理应封王。”

“兄长看能否和陛下,帮漳儿讨个好封地。”郦素衣道。

“嗯~”

郦嵩沉吟片刻,道:“除代王爵位已定外,余者诸子封地不知。妹妹既有所求,为兄稍后拜谒陛下。”

“有劳兄长了!”

“分内之事!”

郦嵩道:“漳儿年岁尚,依陛下言十八岁方能外镇地方,其中随时能更改封地,妹妹倒无需多忧!”

“如此便好!”

在郦氏兄妹商讨皇子封地之时,今张虞则思考如何分封诸子。

辽阔的东汉十三州舆图悬挂于墙上,张虞依坐于前方,目光注视舆图,遂陷入深思之中。

“陛下欲分封诸子,何不如效后汉之制,名为封国之君,实有国相治下。”郭图心翼翼,道。

张虞淡淡道:“如依旧制施行,封地便乃诸子囚笼,何不如留居于长安,还能省诸子分封费用!”

“那不知陛下之意?”郭图问道。

张虞沉吟几许,道:“朕欲效周汉之制,将诸子分封于边郡之地,以为中国屏障。”

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不同,如果站在帝制角度上看,郡县制必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但若从社会层面上看,其结果又是不同。

如郡县制下的国家为了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及保持政权的稳定性,不断会限制地方上的自主性。而观分封制下的国家因外部敌人会不断强化自我,以保证强大的军队,及先进的科技。

当然了,分封制下的国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消弭内部矛盾,扩展文明边界。

华夏一词源自于周,然在周朝时华夏文明所覆盖的地区仅雒阳至长安的京畿地区,晋封于河东乃是为抵御赤狄,卫是为了控制殷商旧民,甚至在雒阳的熊耳山地界当时都有蛮夷。齐鲁二国更不用多,乃是为抵御东夷与淮夷。

燕国之所以会分封至幽州,乃是周人沿太行山追击殷商旧部,一直追杀至燕地,之后被周王室留封于幽州。因道路断绝之故,燕人长期与华夏诸国断联,甚至一度差点被蛮人亡国,最终由齐国出兵,北援燕人,方助燕国延续国祚。

不过周文明(华夏文明)因分封而兴,其王朝也因分封而亡国,但分封诸国却让中国、华夏二词概念深入人心。

至西汉中期之前的封国,极大扩展汉人这一概念,扩展了汉帝国早期的领土,经汉武帝儒家文明改造,遂让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但边缘地区因种族、文明冲突之故,华夏文明不能覆盖,未能将大一统深入人心。

故对张虞而言,他有一种自我的使命,那便是延续周汉之政,将华夏文明进一步向外扩展,尤其是南中、交岭、辽东、河西、河套诸地虽有被汉帝国所据,但汉文明并未深入到以上诸地,蛮夷在当地依旧强大。

故基于以上之想法,分封诸子于边地乃有利于华夏文明的扩展,并能将大一统概念深入于边地。

“前汉分封诸王,遂有七国之乱,陛下宜当三思啊!”郭图劝道。

张虞望着天下舆图,自信道:“七国据有富庶之地,起兵反叛不足为奇。然朕分封诸子,乃欲令诸子守疆,如封于南中、辽东、河套、河湟、交岭诸郡,是为屏蔽蛮夷之用。以上贫寒之地不及中国富庶,安会有诸国反叛之事?”

张虞并不担心他设计的分封制会危及中央,毕竟以上诸郡不内部蛮夷需汉化,其势力与中国相比,其差距实在太大。

如果真有诸侯王能凭一隅之地灭了中央政权,复刻朱棣靖难之役,张虞怎会不欢喜呢?

与朱允炆相比,朱棣不优秀吗?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