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天津卫
笔趣阁 > 民国:不做土匪的流氓不是好军阀 > 第150章 天津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0章 天津卫

不想错过《民国:不做土匪的流氓不是好军阀》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放弃立即下载
 

听到大人让自己带人去抓婢女小菊,副官不由一怔。

老人眉头就皱了起来。

副官慌了,连忙立正:“是!”

他这边背着马车‘哗哗’尿着,八名卫兵跑到他身后,齐刷刷并排站立,隔出了一道人墙。

四五十名大兵迅速把那辆马车围上了,副官吼了起来:“小菊姑娘,放下武器,你自己出来吧!”

话音刚落。

噗!

一声闷响,就见马车木门和遮挡小窗的棉帘缝隙,开始往外冒白烟。

紧接着,又是‘嘭’的一声巨响,车厢顶棚四分五裂,浓烈的白色烟雾中,一道黑影高高跃起,冲向了天空。

砰砰砰!

枪声四起,所有卫兵枪口朝天,瞄准黑影开枪射击。

老爷子还没尿完,头都没回,大声喊道:“一堆笨蛋,瞅瞅马车下面!”

女人的声音远远传来:“马龙潭,你个老匹夫——!”

围着马车的卫兵慌了,纷纷低头看向马车底部,可都是白烟,根本看不清楚,啪嗒!冲上天空的东西掉在了地上,原来是件裹着枕头的绒布大氅。

此时如果有外人听到‘马龙潭’这个名字,一定会大吃一惊。

马龙潭,字腾溪,号灵源,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出生于军伍之家,少年时就爱骑马放枪,玩刀弄剑,酷爱诗文。

1896年前往关外,后组织“盖子军”守护地方,得到东三省总督曾祺赏识,被招安成正规军。

他剿匪有功,历任辽阳总巡、通化总巡。

辛亥革命后,又任东边镇守使、北洋陆军中将等职务。

马龙潭虽与张作霖等人结拜,又位列头把交椅,但因其文武全才、声望日隆,始终被张作霖所忌惮。

声音远去了,马龙潭这才慢悠悠提上了裤子,叫住了要去追击的卫兵。

副官跑了回来,满脸惶恐。

他想不明白,小菊明明是内府丫鬟,而且很受老爷欢喜,这是怎么了?

“大人,是卑职疏忽……”

马龙潭没看他,也没有责怪他,而是看向了婢女小菊远去的黑夜,暗暗思索。

今天说来也巧,上午去一老友家拜访,相谈甚欢,中午就没回府,晚上往回赶时,小菊说想喝羊汤,就缠着他一起去吃。

马龙潭也是过分娇惯这个女孩儿,毕竟在自己身边服侍两年多了,原准备明年到了通辽任职以后,就纳她为妾。

要不是在羊汤馆遇到唐枭,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身家清白又如此乖巧的女孩儿,竟然是个间谍!

而且,还是个日本间谍!

这很好分辨,瞒不过他马龙潭!

一,她是亚洲面孔;

二,借烟雾遁走,这是日本忍者的手段。

小矮子狼子野心,这是要在自己身边安插个眼线!

自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日本与俄国因争夺中国东北结下了不解之仇,成为了难以共存的宿敌。

双方在东北地区的间谍活动异常炽热且激烈,尤其是近期苏俄间上演的间谍大战,更是令人震惊不已!

日本在间谍活动方面,堪称大国。

他们秘密培训了大量间谍,尤其是女间谍,将她们送往中、俄、朝等多个国家,收集窃取各国情报。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着手编纂了一部内容详尽的中国情报巨著——《清商通览》,其篇幅竟达2000多页。这部著作汇集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派遣至中国大陆的大量间谍所搜集的各类情报,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等多个领域,信息量大且细致入微,犹如一张庞大的信息网。

有评论指出,这部谍报大全仿佛将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赤裸裸地置于手术解剖台上,使其内部情况暴露无遗。

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和精准把握,日本才敢于发动甲午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些人,真是无孔不入!

马龙潭沉声道:“刘副官!”

“卑职在!”

“之前羊汤馆出来两个年轻人,个头差不太多,其中一个瘦高个的年轻人,面目白净,微微有些弓腰……他们往什么方向去了?”

刘副官涨红了脸,讷讷不语。

那个时间正是饭时,那家小粑粑馆子里出来进去的人太多,他哪儿注意过这些。原本想带两名警卫一起陪他进去,可老爷子怕吓到那些食客,就没同意。

马龙潭横了他一眼,十分不满。

马车几乎废了,马龙潭随手牵了一匹马,左脚踏上马镫,右脚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人就坐在了马鞍上:“家走!”

天津东站。

唐枭和赵木走出车站时,已经是第二天傍晚了,耳边似乎还回荡着铁轨‘哐当,哐当’的声音。

这里的温度要比奉天高多了,两个人把厚重的狗皮帽子都摘了下来,拦下了一辆黄包车。

“师傅,去东马路乐宾旅店!”唐枭说。

这是他和陈卫熊之前约好的地址。

“得嘞!”

冬日里的天津卫,别有一番韵味。

唐枭和赵木都是第一次来,坐在黄包车上东张西望。

街道上的青石板路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霜雪,黄包车的胶皮轮子压上去,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声响。

路旁梧桐枝头挂着稀疏的枯叶,偶然被风刮落,更添几分萧瑟。两侧行人匆匆,帽檐压低,围巾裹紧,步履间带着几分急切。

一辆老式电车拖着两条长辫子缓缓驶过,铜铃声在街道上回响。

在天津卫,这种电车叫‘铛铛车’,因为车头上挂有一只铃铛,司机只要踏一下踏板,铃铛就会发出铛铛声,路边的行人会在第一时间纷纷避让。

东马路到了。

两个人是土包子进城,看什么都新鲜。

街道两旁,大同药房、新华银行、仁德堂药店……商铺的木质门楣挂着厚重的棉帘,偶尔有热气从缝隙中逸出,与冷冽的空气交织在了一起。

这条路十分繁华,向北连接天津老城区的大胡同商圈,向南连接南市芦庄子直至外国人在天津的租界区,许多著名店铺和银号以及重要机构,相继在周边开设,如:官银号、基督教青年会、文庙和圣道堂等均设于此处。

马路北端,是刚刚迁到此处的东马路邮局,就位于东马路与三多街交口。

“二位爷,介到地儿啦,您嘞可走好喽哇!”黄包车夫停下了脚,唐枭抬头就看到了乐宾旅店的牌匾。

进了旅店,服务台后面的中年妇女在打瞌睡,看都没看他俩一眼。

两个人沿着楼梯上了二楼,敲响了206房间。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