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政定江南,北疆烽火渐
不想错过《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
义军最麻烦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不能改变百姓的生存环境,又不能消灭其精神领袖,那他们就能无限煽动百姓加入义军,如野火燎原,难以遏制。
反之,如果消灭了其精神领袖,尤其是其部只有独一无二的精神领袖,便如同釜底抽薪,义军的火焰虽余烬未灭,却再难有作为。
只因,这义军的精神领袖,往往是民心之所向,意志之所聚,一旦他陨了,义军就是群龙无首,士气颓靡,宛如秋风扫叶,义军的凝聚力瞬间瓦解,化作一盘散沙,搞不好其内部还要陷入争夺新的领袖的内斗中。
这就是最好的以铁血手段清扫余孽还天下以安宁的时机。
历史上不乏此类例证,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风起云涌,然陈胜一死,其势大衰,终未能撼动大秦帝国的根基。洪秀全以一己之力聚拢无数信徒,金田起义,势如破竹,而洪秀全殁后,太平天国大厦轰然倒塌,其内部分崩离析,相互倾轧,起义之火渐渐熄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方腊起义亦然。
历史上,方腊以“均贫富”的旗帜,点燃了江南百姓心中的怒火,一时间,响应者如云,从者如流,义军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逃,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号召下颤抖,这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心怀不满的百姓加入方腊义军。
所以,方腊不仅仅是方腊义军的统帅,更是他们心中的信仰,是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妥妥的方腊义军的精神领袖、方腊义军的旗帜。
在方腊的带领下,方腊义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多座城池,让百姓误以为,他们真的可以改天换地,所以全都冒险去投效方腊义军,使得方腊义军在很短时间内就突破了百万——宋史甚至记载方腊义军在全盛之时有二百万。
而等到方腊被韩世忠捉了,最终被押解至京城处斩,消息传来,如同晴天霹雳,震碎了方腊义军将士的心。他们失去了领袖,也失去了方向,曾经的坚定信念开始动摇,士气一千丈。而百姓看到方腊都被朝廷捉了杀掉,自然而然不敢再去投没有希望的方腊义军了。
在那之后,失去了方腊的方腊义军,如同一群失去了狼王的野狼,虽然仍然凶猛,却已失去了往日的团结与默契。他们开始各自为政,争权夺利,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而北宋王朝则趁机以铁血手段镇压方腊义军的余孽,昔日风风火火的方腊起义,在秋风扫叶般的打击下,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虽然捉方腊的人,从韩世忠变成了鲁智深和武松,但效果是一样的。
当宋江得知,鲁智深和武松捉了方腊以后,大喜过望,他们赶紧研究彻底剿灭方腊部方腊义军的方法。
这时,陈箍桶主动站出来表示:“草民愿去他等投降。”
这次宋军能如此顺利的大败方腊义军,并成功捉到方腊,陈箍桶居功至伟。
所以,宋江对陈箍桶已经很信任了,进而跟陈箍桶交了实底:“陛下对摩尼教极为了解,知晓摩尼教乃是教导人造反之教,故而有过圣旨,教我等铲除摩尼教。”
宋江的话得很明白,那就是,他也想招降方腊义军,这样就能减少自己手下的虎贲军再跟方腊义军对着消耗。
要知道,现在的虎贲军也就剩十二三万了。
关键,还有大量的方腊义军没有剿灭呢。
这到了最后估计虎贲军多也就能剩七八万。
虽这是应有之举,大家全都心知肚明,朝廷就是再有钱,也不可能养那么多义军出身、战斗力又并不强的军队,但作为虎贲军的最高统帅,宋江肯定希望自己手上的军队能更多一些。
这是人之常情。
这里顺便一句,被淘汰的宋江义军,赵俣一点都没有亏待他们。如今朝廷手上有那么多从士绅地主手上缴获来的土地可供分配,因此,不论是战死,还是受伤,都会得到朝廷绝对可观的抚恤,不死就更不用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改变命运。
这也就使得,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在使用驱虎吞狼之计,但因为朝廷在抚恤方面做得极佳,赏赐的功田都是其家乡所在的良田或者是苏州、常州等太湖地区的良田,所以,宋江义军的将士皆是心甘情愿地为朝廷卖命,即便是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朝廷的高明之处,深知人心所向,以恩泽笼络人心,让将士甘愿为其赴汤蹈火。
再回来。
宋江肯定愿意不战而屈敌之兵,但赵俣的圣意在这,他也没办法。
陈箍桶听了,道:“陛下防摩尼教情有可原,摩尼教却有教人造反教义,一旦放任自流,必将荼毒天下,酿成大祸。但眼下,义军已群龙无首,方寸大乱,正是引导他们迷途知返最佳时机。至于摩尼教之害,草民有一法,或可根除。”
宋江问:“何法?”
陈箍桶:“制摩尼教佛相,教他等轮番唾之、溺之,若从之,必不敢再信奉摩尼教,若不从,尽诛之。”
宋江听言,眼前一亮,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万一赵俣不同意呢?
那时,陈箍桶都已经把方腊义军给骗下山了,他再反悔,也不过就是败坏一些人品,他再演演戏,也就过去了。
关键,宋江转念一想,赵俣虽然对摩尼教深恶痛绝,然其本质乃是为了稳固皇权,防止民心被邪教所惑,从而引发动荡。若陈箍桶之计真能令方腊义军的将士改邪归正,不再信奉此等逆天之行,赵俣也未必会执意反对。毕竟,相较于血腥镇压,和平转化民心,更显帝王仁德,亦能彰显朝廷宽宏大量,海纳百川之气度。
于是,宋江颔首:“先生但去无妨,一切后果自有宋江一力承担。”
陈箍桶领命去招降方腊部方腊义军的残部后,宋江赶紧给赵俣上奏章陈明利害,阐述陈箍桶之法若成,既能减少宋军伤亡,又能彰显赵俣及朝廷恩威并施,实乃上策,请赵俣圣裁定夺……
陈箍桶亲自上山找到包康等人。
这些人曾是方腊麾下的得力干将,如今却如同秋风中的叶,彷徨无助。他们围坐在简陋的山洞内,火光映照出他们疲惫而迷茫的脸庞,昔日的豪情壮志已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陈箍桶步入洞中,与包康他们寒暄了几句,就缓缓开口:“诸位,圣公已被捉了,现今正在大张旗鼓押往京师受死。”
这事包康他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方腊义军的人,听见陈箍桶带来的这个消息,没有惊讶,只有颓然不振。
见此,陈箍桶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语气一转:“我义军大势已去,此乃天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然则,朝廷念及你等皆是逼不得已而为之,特遣我来此,欲给你等一条生路。”
包康等人闻言,面露狐疑之色。他们深知朝廷的手段,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心中难免有所戒备。
关键,他们知道朝廷准备消灭摩尼教的态度。
陈箍桶很懂方腊义军的人担心什么,他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跟一五一十的了。
见陈箍桶连这么大逆不道的主意都能得出来,不少摩尼教徒当场就要杀了陈箍桶。
不过,更多方腊义军的人则是出手阻拦这些想杀了陈箍桶的摩尼教徒。
看到这样的一幕,洞悉人性的陈箍桶,知道还是不想死的人多,这事多半成了。
陈箍桶加大力度道:“朝廷之意,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欲以仁德感化天下。只要诸位愿意放下武器,归顺朝廷,过往之罪,皆可既往不咎。大家仍可回乡务农,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且我江南贪官污吏士绅地主已死,朝廷已可在江南推行新政二策,今后士绅与我等一同纳粮,丁税全都摊入田亩之中,土地多则多纳税,土地少者少纳税,无土地者不纳税。我等起义目的已达成,可刀兵入库矣。”
包康很赞成陈箍桶所的,他当即表态:“我等聚众而起,所求者,不过是一个公道,一份安宁。今陛下又圣明、爱民如子,朝廷推行新政二策障碍已扫清,我等已功成名就,无需再为这乱世徒增杀戮。”
顿了顿,包康又:“我等若非被逼无奈,谁愿起义造反?今朝廷既有此诚意,何不顺应天命,解甲归田,共赴那太平盛世?”
包康的话得到了大多数方腊义军将士的支持。他们心里很清楚,既然连方腊都被朝廷给捉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也就到这了,所以,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甚至就连方七佛、吕将等方腊义军的核心人物,都表示愿意投降。
当然,也有不少摩尼教的死忠,不愿意干亵渎佛像的事,或者也可以不愿意侮辱自己心中的信仰,进而选择离开。
对于这些有坚定信仰的摩尼教徒,包康等人也没有为难,甚至就连陈箍桶都没有什么。
——自有宋军会将他们剿灭,他们没必要做这个人。
随即陈箍桶与包康等人商议了具体的投降事宜,并约定了投降的时间和地点。
数日后,方腊义军的残部在包康等人的带领下,缓缓走下了山。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宋军投降。
这时,赵俣的圣旨也到了。
赵俣同意了陈箍桶的主意,并让宋江将陈箍桶、包康、吕将送入京师,自己要跟他们聊聊。
宋江对三人:“陛下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人乐为用,教你几个进京,未必是坏事,或有用你们之意。”
宋江猜对了,赵俣本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将陈箍桶、包康、吕将全都留在自己身边充当起了幕僚,有关江南的事,多有向他们问策。
为了以儆效尤,方腊和方肥被剐于十字街头。
由于有方百花和邵氏求情,赵俣没有杀方腊的两个儿子方定和方亳,而是将他们跟西夏的皇室和宗室关在一起,永久囚禁。
其余主动投降的方氏一族的男人全都被刺配到了偏远州县,女人进入教坊司。
不投降的方氏族人,捉到后,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就近在十字街头处斩。
与此同时,赵俣下圣旨,升赏了所有立功的将士,并交代兵部对伤亡的将士做好抚恤工作。
最重要的是,赵俣特意下旨,强调了,之所以出现民乱,都是因为地方士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巧取豪夺,不给百姓活路才造成的,推行新政二策是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唯有坚决推行新政二策,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所以,赵俣责令各地官员务必严格推行新政二策,确保新政惠及万民,不得有误,谁要阻拦、不遵从,将从重从严处罚,绝不姑息。
除此之外,赵俣又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推行政策,如不遵从新政二策实行亲属连坐、举报有奖等等。
总之,在剿方腊义军的同时,赵俣也没有忘记自己大费周章的初衷……
……
就在赵宋王朝剿灭方腊义军的残余势力之际,赵宋王朝的宿敌辽国,也出了问题。
不。
应该,辽国一直有问题,尤其是自从辽国现在的皇帝耶律延禧登基以后。
只不过,耶律延禧登基的第二年,就被赵俣迎头重击,让他丢了燕云十一州和祖祖辈辈抢夺勒索来的所有岁币,丧权辱国。
当时,本就没有坐稳皇位的耶律延禧,都有失去皇位的风险。
见此,耶律延禧不得不一改从前的昏庸,装着勤政爱民,不纳皇妃,不铺张浪费,重要的是不再沉迷于狩猎。
加上,赵俣虽然抢走了燕云十六州和岁币,但与此同时,赵宋王朝也对辽国放开了贸易,粮食、丝绸、茶叶、瓷器、玻璃、香皂、衣服鞋帽、锅碗瓢盆等等商品大量向辽国倾销。
这不仅使得辽国的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赵宋王朝也跟辽国购买各种特产,使得辽国的经济也变好了不少。
耶律延禧将这一切都归咎到他的治理上,进而有些飘了,他甚至觉得,把燕云十一州和岁币还给赵宋王朝,是他最伟大的决定,这既解决了边患问题,使得赵宋王朝和辽国可以和平共处,又解决了辽国缺粮、缺少生活用品的问题。
于是,在自得之下,耶律延禧故态复萌,又开始沉迷于打猎,不理朝政。
偏偏,当时赵俣引爆了赵宋王朝的民怨。
这从表面上来看,赵宋王朝无疑是陷入到了此起彼伏的内乱当中。
耶律延禧一看,赵俣现在自顾不暇,搞不好哪天就被谁给推翻了,哪有可能再来侵略他们辽国,他根本不用再担心赵俣了。
这让耶律延禧放心大胆地当他的昏君,纵情享乐……
也就在此时,辽国真正的麻烦来了——辽国东北方向的女真人崛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