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蓄势待发
笔趣阁 > 开局绑定曹操,美人洒尽红颜泪 > 第764章 蓄势待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64章 蓄势待发

不想错过《开局绑定曹操,美人洒尽红颜泪》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放弃立即下载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试图利用钟会的野心,挑起他与曹魏将领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复国的目的。在他的谋划下,钟会果然起兵反叛司马昭。然而,事情却并未按照姜维的计划发展。由于消息泄露,钟会和姜维的军队遭到了曹魏士兵的围攻。

凄厉的号角撕破夜幕,火把如赤色的潮水漫过剑门关的青石城墙。姜维握剑的手掌沁出血珠,指节因过度用力泛着青白。城楼下,司马昭亲率的十万大军正将小小的剑阁围得水泄不通,战鼓震动着脚下的土地,仿佛连大地都在为蜀汉的命运而颤抖。

“报!南门守将廖化重伤!魏军已攻破瓮城!”传令兵踉跄着摔进指挥帐,胸前插着半截箭矢。姜维霍然起身,虎皮大氅扫落案上的羊皮地图,露出下面那道用朱砂勾勒的蜀汉疆域——如今,那片曾经辽阔的疆土,只剩下眼前这座摇摇欲坠的孤城。

帐外突然传来金铁交鸣之声,姜维掀帘而出,正见钟会被三名魏将逼到角楼之下。这位素来高傲的魏国大将此刻盔歪甲斜,脸上溅满血污,手中长剑却仍舞得密不透风。“伯约!”钟会望见姜维,眼中燃起希望,“快引伏兵!”

姜维喉头泛起苦涩。所谓伏兵,早在三日前就因粮草不济被迫遣散。他握紧腰间的武侯连弩——那是诸葛亮临终前亲授的最后一台,弩匣里十二支淬毒箭矢早已蓄势待发。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魏军,这点力量,不过是沧海一粟。

“放箭!”姜维咬牙下令。城垛后的蜀兵颤抖着扣动扳机,淬毒的箭矢破空而去,在魏军阵中激起一阵骚乱。然而片刻之后,盾墙重新合拢,踏着同伴尸体前进的魏军发出野兽般的嘶吼。姜维望着那张熟悉的诸葛连弩图纸,仿佛又看到丞相在五丈原的病榻前,颤抖着将图纸交到他手中:“伯约,此弩可保蜀汉十年太平……”

十年,竟如此短暂。

西北角传来震天动地的巨响,姜维转头望去,只见数架冲车撞开了城门。汹涌的魏军如决堤之水涌入城内,与留守的蜀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姜维长剑出鞘,寒光映出他眼中燃烧的火焰——那是丞相北伐时的豪情,是先帝白帝城托孤的悲怆,是无数蜀汉将士马革裹尸的壮烈。

“杀!”姜维怒吼着冲入敌阵,剑锋所指,血花飞溅。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丞相六出祁山时的运筹帷幄,费祎在朝堂上的谆谆教诲,以及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在诸葛亮灵前立下的誓言。每一个画面都化作力量,支撑着他在敌群中厮杀。

钟会在混战中被乱箭射死,临死前,他抓住姜维的衣袍,嘴角溢出鲜血:“伯约,我悔不听你之言……”姜维甩开他的手,继续挥剑拼杀。此时,他的战袍早已被鲜血浸透,体力也渐渐不支,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

一名魏军将领拍马冲来,长枪直取姜维咽喉。姜维侧身避开,手中长剑顺势削断马腿。战马悲鸣倒地,将那将领甩出老远。姜维正要上前结果他的性命,忽觉后背一阵刺痛——一支箭矢穿透了他的铠甲,深深扎入血肉。

姜维单膝跪地,却仍强撑着不愿倒下。他抬头望向南方,仿佛能看见成都的方向,看见丞相的祠堂,看见那些为蜀汉牺牲的英灵。“丞相,维尽力了……”他喃喃自语,声音被淹没在嘈杂的喊杀声中。

就在这时,一道熟悉的身影从火光中冲出。是夏侯霸!这位昔日的曹魏降将,此刻挥舞着大刀,在敌阵中左冲右突,硬是杀开一条血路来到姜维身边。“伯约,快走!”夏侯霸一把拉起姜维,“我已安排好退路!”

姜维摇头拒绝:“霸兄,你我今日若能多杀一人,便是为蜀汉多留一分希望!”说着,他再次举起长剑,与夏侯霸并肩作战。两人背靠背,在如狼似虎的魏军包围中,犹如两尊不屈的战神。

战斗持续到黎明,剑阁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姜维和夏侯霸身边的蜀军越来越少,而魏军却源源不断地涌来。夏侯霸身上多处负伤,动作渐渐迟缓。姜维心中一痛,他知道,今日或许就是他们的死期。

“霸兄,还记得我们在汉中时的约定吗?”姜维喘息着问道。

夏侯霸咧嘴一笑,露出满嘴血牙:“自然记得,要让这天下,再无魏贼!”

“好!今日,我们便以命相搏,杀他个痛快!”姜维大喝一声,与夏侯霸再次冲向敌阵。他们的身影在朝阳下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高大。

最终,夏侯霸被乱刀砍倒,姜维也在斩杀数名魏军后,力竭倒地。他躺在血泊中,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嘴角泛起一丝微笑。他仿佛看见丞相在云端向他招手,看见先帝、丞相、赵云将军、关张二位将军,还有无数的蜀汉将士,他们都在那里,等着他。

“丞相,维来见您了……”姜维闭上双眼,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然而,姜维的死并没有让蜀汉的复国之火熄灭。他的忠义之举,激励着无数心怀汉室的人。在剑阁之战后的岁月里,各地不断有反抗曹魏的义士揭竿而起,他们以姜维为榜样,为恢复汉室江山而不懈奋斗。

在遥远的南中,孟获的后人继承了姜维的遗志,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他们在山林中训练士兵,打造兵器,时刻准备着为蜀汉复仇。

而在曹魏的朝堂上,司马昭虽然成功镇压了钟会和姜维的叛乱,但他深知,只要蜀汉的遗民尚存,汉室的火种就不会熄灭。他开始采取一系列高压政策,试图彻底消除蜀汉的影响。然而,这些措施却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抗。

剑阁关的血渍在暴雨冲刷下渗入青石板,却浇不灭燎原星火。姜维的头颅被高悬城门第三日,南中密林深处,孟获的曾孙孟云正将淬毒的箭矢插入箭壶。月光透过藤蔓编织的顶棚,在他古铜色的胸膛上投下斑驳暗影,腰间悬挂的青铜牌刻着“汉”字,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

“斥候回报,魏将邓艾之子邓忠正在牂牁郡修筑坞堡。”部将孟勇的声音惊飞几只夜枭,“他们要把南中百姓迁去雍州。”

孟云握紧腰间短刃,刃身映出他眼角狰狞的疤痕——那是三年前与曹魏屯田兵厮杀时留下的。“传我令,明日寅时突袭粮道。”他的目光扫过洞壁上的巴蜀地图,指尖重重按在阴平古道,“告诉各寨,是时候让司马昭知道,南中不是待宰的羔羊。”

与此同时,洛阳城司马昭的书房里,羊皮地图铺满整座檀木长案。司马昭执起狼毫,在南中区域重重画下红圈,墨迹晕开如血。“孟获后人蛰伏十年,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将笔狠狠掷入笔洗,溅起的墨点在屏风上绽开,宛如飞溅的血花,“传令雍州刺史,抽调五千精锐进驻南中,务必斩草除根。”

尚书仆射贾充俯身拾起狼毫,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主公,淮南诸葛诞余党尚未肃清,此时分兵南中,恐有后患。”

“哼,蜀汉余孽才是心腹大患。”司马昭摩挲着案头的传国玉玺复制品,冷笑道,“当年诸葛孔明七擒孟获,不过是妇人之仁。这次,我要让南中彻底变成一片死地。”

南中牂牁江畔,孟云率领的三百死士如鬼魅般穿行在芦苇荡中。火把将江水染成赤色,魏军营帐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孟云摸出腰间竹筒,倒出几只萤火虫,将写有“汉兴”的布条系在萤翼上。刹那间,数十点微光腾空而起,宛如复仇的星火。

“放箭!”孟云的吼声撕裂夜幕。火箭划破长空,点燃堆积如山的粮草。魏军营地顿时陷入混乱,士兵们在火海中抱头鼠窜。孟云挥舞着虎头湛金枪冲入敌阵,枪尖挑飞一名魏将的头盔,露出对方惊恐的面容:“蜀汉儿郎在此,降者免死!”

激战正酣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孟云心头一紧,他知道魏军援军到了。“撤!”他虚晃一枪逼退敌人,带领残部退入山林。月光下,他看见自己的战袍上又添了几道血痕,而战死的兄弟尸体横陈江畔,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惨烈。

这场突袭虽然成功烧毁魏军粮草,但也暴露了南中义军的实力。司马昭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当即决定亲自率军征讨。他调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中进发,誓要将蜀汉余孽彻底铲除。

在行军途中,司马昭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称,在许都有人打着刘皇叔后人的旗号,暗中联络各方势力,企图颠覆曹魏政权。这一消息让司马昭心中一惊,他意识到,蜀汉复国的威胁不仅仅来自南中,更来自曹魏内部。

“贾充,你即刻返回许都,彻查此事。”司马昭将密信递给贾充,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务必将这些乱党一网打尽,我不希望在出征南中时后院起火。”

贾充领命而去,司马昭则继续率军南下。此时的南中,孟云正在召集各寨首领商议对策。面对司马昭的十万大军,义军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但孟云并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心怀汉室,就一定能找到破敌之策。

“各位兄弟,司马昭此次来势汹汹,但我们也并非毫无胜算。”孟云站在议事厅中央,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南中地势复杂,我们可以利用地形与魏军周旋。同时,我已派人前往东吴,希望能与他们结盟,共同对抗曹魏。”

就在孟云积极筹备防御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天机阁”,愿意为义军提供帮助。天机阁是一个神秘的组织,成员遍布天下,掌握着无数情报和资源。他们之所以愿意相助,是因为敬佩姜维的忠义,也希望能看到汉室复兴。

孟云亲自前往天机阁在南中的据点,见到了天机阁的阁主。阁主是一位面容清瘦的老者,眼神中透着睿智和沉稳。“孟将军,我等敬佩你复国之志。”阁主缓缓说道,“天机阁愿为你提供魏军的情报,还可助你训练士兵,传授一些奇门遁甲之术。”

有了天机阁的支持,孟云信心大增。他开始按照阁主的建议,在南中各地布下重重机关陷阱,同时训练士兵掌握新的战术。而此时,司马昭的大军已经逼近南中边境。

在许都,贾充经过一番明察暗访,终于摸清了所谓“刘皇叔后人”的底细。原来,这是一群心怀汉室的旧臣和江湖义士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分散司马昭的注意力,为南中义军争取时间。贾充冷笑一声,立即将此事奏报给司马昭。

司马昭得知真相后,更加愤怒。他加快了进军速度,誓要先灭南中,再回师收拾这些乱党。很快,魏军与南中义军在一处山谷展开了首次交锋。

孟云利用提前布置好的机关,给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魏军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义军渐渐有些抵挡不住。关键时刻,天机阁的成员突然现身,他们使用奇门遁甲之术,在山谷中制造出迷雾和幻像,让魏军陷入混乱。

司马昭见状,心中大惊。他没想到南中义军竟有如此手段。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下令让士兵们保持阵型,不要慌乱。同时,他派人四处寻找破解之法。

在这场混乱的战斗中,孟云发现了一个机会。他带领一支精锐小队,趁着魏军阵型混乱,悄悄绕到了魏军后方,准备突袭司马昭的中军大帐。然而,司马昭早有防备,当孟云等人靠近时,突然杀出一队重甲骑兵,将他们团团围住。

孟云挥舞长枪,奋力拼杀。他的身边,兄弟一个个倒下,但他依然没有退缩。就在他快要支撑不住时,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这场暴雨浇灭了战场上的硝烟,也给了孟云等人喘息的机会。他们趁着夜色,杀出重围,撤回了营地。

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却让司马昭意识到,南中之战不会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而孟云也明白,要想复国,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在洛阳,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看出了丈夫的忧虑。她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女子,虽然身处深闺,但对时局也有自己的见解。“夫君,南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强攻恐难取胜。”王元姬轻声说道,“不如采用怀柔之策,分化南中各部,或许能事半功倍。”

司马昭沉思片刻,觉得妻子所言有理。于是,他一面继续陈兵边境,施加压力,一面派人进入南中,以高官厚禄诱惑各寨首领。很快,南中内部出现了分裂,一些意志不坚定的首领开始动摇。

孟云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内部矛盾,南中义军将不攻自破。于是,他再次召集各寨首领,在寨前摆下祭坛,歃血为盟。“各位兄弟,我们为了复国大业走到一起,怎能因曹魏的利诱而动摇?”孟云举起手中的酒碗,“今日,我孟云在此立誓,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众首领被孟云的忠义所感动,纷纷跟着立下誓言。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曹魏的离间计还是产生了效果,一些小部落开始暗中与魏军勾结。孟云不得不分出精力,处理这些内部隐患。

此时,东吴方面传来消息。孙权之子孙休对蜀汉复国之事并不热心,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在魏蜀之间保持平衡,以确保东吴的利益。孟云的结盟计划暂时落空,这让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就在孟云苦苦支撑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此人自称是姜维的旧部,名叫赵广。原来,赵广在剑阁之战中并未战死,而是侥幸逃脱。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暗中联络蜀汉旧部,积蓄力量。他带来了一批粮草和兵器,还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司马昭的大军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

孟云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动。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出击,截断魏军的粮草运输线。他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行动,亲自带领五百死士,趁着夜色,悄悄接近魏军的粮草大营。

然而,他们的行动却被魏军的斥候发现。魏军立即调集兵力,对孟云等人进行围剿。一场激烈的战斗在粮草大营展开,孟云等人陷入了重重包围。但他们毫不畏惧,浴血奋战。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赵广率领援军赶到,与孟云里应外合,成功突破了魏军的包围。

虽然这次突袭没有彻底摧毁魏军的粮草,但也给司马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司马昭大怒,决定亲自率军追击孟云。他发誓,一定要将这个不知死活的南中蛮夷彻底消灭。

孟云等人且战且退,最终退入了一处险峻的峡谷。这里是他们最后的防线,如果守不住,南中就将落入魏军之手。孟云看着身边疲惫不堪的士兵,心中充满了悲壮。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生死之战。

司马昭的大军很快追到了峡谷口。他看着眼前险峻的地形,心中也有些忌惮。但他自恃兵力雄厚,还是下令发起进攻。魏军如潮水般涌入峡谷,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孟云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

峡谷两侧的巨石滚落,箭矢如雨般倾泻而下,魏军顿时死伤惨重。但司马昭不甘心失败,他不断增派兵力,试图强行突破。孟云带领士兵们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

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一个意外的变故发生了。一直暗中与魏军勾结的南中部落突然从背后偷袭孟云的营地。孟云腹背受敌,陷入了绝境。他看着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绝望。

“难道复国大业就此终结?”孟云仰天长叹,眼中流下了不甘的泪水。就在他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喊杀声。他定睛一看,只见一支打着蜀汉旗号的军队正从魏军后方杀来。

这支军队的首领,竟是失踪已久的蜀汉太子刘璿。原来,刘璿在蜀汉灭亡后,一直被人暗中保护,逃往南中。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复国的时机。如今,他得知孟云与魏军在峡谷激战,便率部赶来支援。

刘璿的出现,让孟云等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士气大振,与刘璿的军队里应外合,向魏军发起了反攻。司马昭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变故,顿时阵脚大乱。在蜀汉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魏军节节败退,最终狼狈逃窜。

孟云拄着染血的长枪,望着漫山遍野的魏军尸体,耳畔还回荡着未散的喊杀声。刘璿的玄甲军正在清扫战场,银甲在暮色中泛着冷光,那些绣着“汉”字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孟将军!”刘璿翻身下马,披风扫过满地箭镞,“此番若不是将军死守,我军必难成此大功。”他面容清俊却透着坚毅,眼底闪烁着复国的熊熊烈火,与记忆中那个天真的太子判若两人。

孟云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殿下才是蜀汉的希望!末将不过尽匹夫之责。”这一刻,他心中积压多年的悲愤与不甘,仿佛都随着这场胜利烟消云散。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当晚,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斥候送来的急报打破了短暂的宁静。东吴使臣已至江州,请求与蜀汉义军会面;而洛阳方面,司马昭正在调集大军,准备卷土重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南中各部族因粮草分配不均,已有蠢蠢欲动之势。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