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我家的,我李家的!
笔趣阁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71章 我家的,我李家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71章 我家的,我李家的!

不想错过《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更新?安装阅读专用APP,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放弃立即下载
 

武曌看着他,殿内的气氛一时降到了冰点。

她执掌朝政三十余年,称帝也已十年,早已习惯了所有人在她面前俯首帖耳,哪怕是亲生儿女,见了她也要战战兢兢。

可眼前这个半大的孩子,闯了她的朝堂,搅了她的议事,脸上却看不到丝毫惧色,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是藏着星辰,也藏着不容觑的锋芒。

“你可知罪?”

武曌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惯有的威严,“擅闯明堂,惊扰朝会,按大周律法,当如何处置,你清楚吗?”

李隆基抬起头,迎上武曌的目光,不卑不亢地道:“孙儿知道。可孙儿这些日子染了风寒,卧病在床,许久未见祖母,心里实在想念,听闻祖母今日在此议事,便想着来看看祖母身体是否安好。”

“一时心急,才冲撞了禁卫,惊扰了朝会,还请祖母降罪。”

他的话得坦诚,没有丝毫掩饰,反而带着几分孩童的纯粹。

武曌看着他脸上未脱的稚气,想起他病中消瘦的模样——去年冬天,宫中流感肆虐,这孩子高烧不退,李旦夫妇急得团团转,还是她让人送去了太医院的珍藏药材,才算是捡回一条命。

那时她去探望,见他烧得迷迷糊糊,还拉着她的衣袖叫“祖母”,声音软糯,哪里有今日的倔强?

心头那点因被冒犯而起的怒意,竟莫名地淡了几分。

她这一辈子,为了权力,压过儿子,杀过亲人,早已习惯了用坚硬的外壳包裹自己,可面对这声真切的“想念”,那颗早已被权谋磨砺得冷硬的心,竟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泛起一丝久违的暖意。

恰在此时,一个穿着皂衣的不良人悄无声息地走到殿侧,对着武曌身边的女官低语了几句。

女官听完,又附在武曌耳边轻声复述——原来,李隆基在宫门外被张威阻拦时,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指着张威的鼻子怒斥,他不过是李家的臣子,凭什么拦着李家的子孙见祖母。

武曌听完,先是一怔,随即竟“哈哈”大笑起来。

这笑声在寂静的明堂里回荡,带着几分爽朗,几分释然,也带着几分旁人看不懂的复杂。

百官被她笑得心惊胆战,张威更是把头埋得更低,几乎要贴到地面上。

“好,好一个李家的子孙!”

武曌笑着摆了摆手,“张威,你起来吧。这事不怪你,是朕的孙儿胆气太盛,连你这‘精武大将军’都敢顶撞。”

张威如蒙大赦,却依旧不敢抬头,躬身退到了一旁。

武曌又看向李隆基,脸上的威严散去不少,带着几分难得的温和:“孙儿,来,到祖母跟前来,让祖母看看。”

李隆基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喜色,却依旧保持着分寸,昂首挺胸地走上丹陛,站到了武曌的龙椅旁。

他比去年又长高了些,眉眼间的轮廓更清晰了,尤其是那双眼睛,黑白分明,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果然是个俊俏的孩子。”

武曌伸出手,轻轻摸了摸他的头顶,指尖触到他柔软的发丝,心头又是一软,“张威在禁军里当了十年将军,性子刚硬,手段狠厉,满朝文武见了他都要让三分,你倒好,年纪就敢呵斥他,这胆识,了不起。”

她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怀念:“想当年,朕在太宗皇帝的后宫里,见他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性子暴烈,无人能驯。”

“太宗问谁能驯服它,旁人都束手无策,唯有朕站出来,要驯服它,需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匕首。它不听话,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就用铁锤砸它的脑袋;若是还不服,便用匕首断了它的喉咙。”

到这里,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当年的豪气:“最后,那匹烈马被朕驯服了。如今看来,你这性子,倒有几分像朕年轻时。”

这话一出,殿内的百官顿时反应过来,纷纷开始附和。

“郡王年少有为,真乃我大周之福!”

“陛下慧眼,临淄郡王胆识过人,将来必成大器!”

“瞧这气度,不愧是陛下的孙儿!”

一时间,各种赞誉之声此起彼伏,彩虹屁吹得天花乱坠。

李隆基却只是微微扬着下巴,接受着这些赞美,脸上不见得意,反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武曌看着他这副模样,心里越发喜欢,又问道:“你刚才在宫门外,具体是怎么对张威的?再跟祖母。”

李隆基闻言,胸膛挺得更直了,他微微侧过身,对着下方的百官,也像是对着整个明堂,朗声道:“我对他,这是我家的朝廷殿堂,他一个外臣,拦着我做什么?”

话音下的瞬间,整个明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刚刚还喧闹的赞美声戛然而止,百官的笑容僵在脸上,一个个目瞪口呆,连呼吸都忘了。

张威的脸“唰”地一下变得惨白,双腿一软,竟又“噗通”一声跪了下去。

武曌脸上的笑容也瞬间消失了。

她收回放在李隆基头顶的手,缓缓坐直了身体,那双刚才还带着温和的眼睛,此刻像是结了冰,冷冷地盯着李隆基,眸中的寒意几乎要将人冻伤。

“你什么?”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谁家的朝廷殿堂?”

李隆基被她这突如其来的威严吓得心头一跳,刚才那点得意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莫名的惶恐。

他下意识的想后退,却又想起自己的本就是实话,于是咬了咬牙,重新抬起头,迎着武曌冰冷的目光,认真的道:“我家的,我们李家的!”

“放肆!”武曌猛地一拍龙椅的扶手,玉圭“当啷”一声掉在地上,碎裂成几片。

她霍然起身,玄色的龙袍在她身后展开,带着吞噬一切的气势,“李隆基!你看清楚,这龙椅上坐的是谁!这天下,是朕的大周,是朕的天下!什么时候轮得到你一个毛头子三道四!”

她的怒吼在明堂里回荡。

李隆基被她吓得浑身一颤,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话,看着祖母铁青的脸色,他的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不出来,眼眶瞬间红了。

殿内的百官再也坐不住了,立刻有人出列,跪在地上厉声道:“陛下!临淄郡王此言大逆不道,分明是藐视皇权,应当立刻拿下,严加审讯!”

话的是武三思的心腹,素来以打压李唐宗室为己任,此刻见有机可乘,自然不会放过。

他话音刚,立刻有几个武氏族人跟着附和:“陛下三思!此等言论绝非孩童能随口出,背后定有主使,若是不严惩,恐生祸端!”

“陛下,李唐余孽之心不死,郡王此举,便是明证啊!”

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杀气腾腾的叫嚣,矛头直指李隆基,也隐隐指向了他身后的李旦一脉。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却有力的声音响起:“陛下息怒!”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老臣裴炎颤巍巍地走出队列,他是太宗时期的旧臣,历经三朝,此刻虽须发皆白,腰杆却挺得笔直:“临淄郡王年方十三,还是个孩子,童言无忌,何必当真?他久居王府,少见朝堂,一时口误,也是有的。”

“再,他‘李家’,不过是念及血脉亲情,并非有意冲撞陛下,还请陛下开恩,饶过郡王这一次。”

紧接着,又有几个李唐旧臣站了出来:“裴大人所言极是!郡王年幼,不懂朝堂规矩,陛下素来仁慈,想必不会与一个孩子计较。”

“是啊,陛下与郡王乃是祖孙,血脉相连,何必因一句戏言伤了和气?”

朝堂之上,瞬间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武氏族人为主,主张严惩。

一派以李唐旧臣为首,恳请宽恕。

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原本肃穆的明堂,竟成了角力的战场。

武曌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心里却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人争论的根本不是李隆基的一句话,而是这天下到底该姓李还是姓武。

她称帝十年,推行了无数新政,减免赋税,整顿吏治,让大周的国力蒸蒸日上,可在这些李唐旧臣眼里,她终究是个“窃国者”,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想把她从龙椅上拉下来,恢复李唐的统治。

而李隆基这句“李家的朝廷”,恰好戳中了所有人的痛处,也撕开了朝堂上那层虚伪的平静。

她的目光重新到李隆基身上,少年此刻已经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显然是吓坏了,可那脊梁,却依旧没有弯下去。

这股倔强,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也像极了那些宁死不屈的李唐宗室。

武曌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缓缓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出这般话,背后若无人教唆,谁信?”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为李隆基求情的老臣,眼神冰冷:“来人,将临淄郡王带回王府,没有朕的命令,不得外出。”

“另外,彻查今日之事,看看是谁在背后挑唆,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朕定要他付出代价!”

“陛下圣明!”武氏族人立刻附和。

李唐旧臣们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争辩,只能眼睁睁看着禁卫上前,将李隆基带了下去。

少年走出殿门时,回头看了武曌一眼,那双眼睛里,有恐惧,有委屈,却还有一丝未曾熄灭的倔强。

武曌别过脸,不再看他。

龙椅旁碎裂的玉圭还躺在地上,像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她知道,今日这场风波,绝不会就这么结束。这天下,姓李还是姓武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而她这个胆大包天的孙儿李隆基,或许会成为这场争斗中,最意想不到的变数。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